某个区的双尖牙完全缺失,这种种植案例临床也能经常碰到。因为修复空间小,种植空间也很紧凑,往往给自由手操作带来很大难度。当然现在是可以用瑞锆BLT植体来解决外科的问题,但是遇到患者消费能力跟不上时,又怎么办呢?
这个案例仅仅是做一个抛砖引玉,期望能引发一些讨论,以助于更有利于临床工作。
患者男性,55岁,二区双尖牙缺失一年余,寻求种植修复。希望能用更实惠的费用解决问题,助手给了两颗登腾4.0植体的方案。但是打开片子,所见如下:
外科方面:可用骨宽度在14毫米,4.0*2+1.5*2+3=14,意味着术者必须非常精准地种植,不能有任何偏差,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修复方面:可用修复空间13毫米,一颗牙大概6.5毫米,种植位点在3.25毫米的位置,考虑到可用骨宽度更大一点,那么差不多种植位点距离邻牙4毫米,4毫米减去植体半径2毫米,就是植体表面距离邻牙2毫米。按照前面的设计,植体距离邻牙1.5毫米已经是算得正正好好了,按照修复的要求,需要距离2毫米的话,植体之间的3毫米就无法保证。
恼人!
两颗瑞锆3.3植体能解决问题,但是费用成倍增加,患者不能接受。
思来想去,在患者表示能理解术者的顾虑并能增加一些费用,同时与植体厂家也作了一些交流之后,作出方案如下:24种植ITI SLA BL 3.3植体,25登腾4.0植体,联冠修复,24冠轻咬合,邻牙釉质可能会进行些许的调磨修整。
沟通充分之后就是进入手术了:
术前
定点
备洞
检查方向
备洞完成检查各个距离:发现骨条件比CT反应出来的要好,各个距离都大于基本要求
是不是还是种回登腾4.0?恼人的问题又来了。
结论是仍然种ITI。原因是,1. 24颊侧骨板比较薄, 2. 尽量保存近远中向的自体骨,减少后期并发症的发生
ITI. SLA. BL 3.3*10
登腾4.0*10
植入
上愈合基台关创
术后片
三个月后
取模前,可见软组织愈合良好,各种距离空间充足
取模,转移杆与邻牙没有发生干扰
制取的印模
比色
两周后
氧化锆联冠和预粘接代型
基台和定位钥匙
取下愈合基台看下袖口,成型良好无炎症
戴牙,术后片
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谢谢老师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