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生后时期:
1:此阶段没有牙齿,主要功能呼吸,吮吸乳头或奶嘴。
2:下颌骨水平向发育占主导地位,升支垂直向发育几乎不存在。
3:牙合平面和TMJ较平坦。
4:主要运动为前伸和后退
二:乳牙发育阶段:
1:出生六个月上下乳切牙萌出,致前伸运动范围变窄
2:肌肉功能适应
3:TMJ结构开始改建
三:乳牙列期:
1:约两岁半乳牙列发育完成,主要功能咀嚼,吞咽,言语
2:此阶段副功能”磨牙症“开始出现,利于下颌前伸及乳磨牙远端平齐末端的出现,乳磨牙平齐末端利于恒牙建立I类咬合关系,此阶段应关注,Araya的研究表明100%的乳磨牙远中阶梯关系都会朝着II类关系发展,
3:咬合系统错乱会出现”代偿性功能错乱“,也就是说,在下一个阶段前,儿牙医生及正畸医生,应诊断并向家长宣教,接受早期干预矫治,纠正咬合异常,如(反颌、深覆颌、以及向II类、III类关系发展的趋势),避免这种适应性的病理结构被稳定下来,此阶段也应及时发现小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并引导纠正,破除不良习惯。
四:混合牙列第一阶段:
1:约6岁时,上切牙区发现变化,6号牙在第二乳磨牙远中萌出,随着萌出,恒牙列的(牙合)平面开始形成。
2:6号牙的颌面及上切牙腭侧的解剖结构,产生功能性干扰,先是肌肉后是结构上的适应。
3:下颌的前伸运动受上切牙控制,侧方运动受上6的颊尖控制,后退运动受上6斜嵴控制。
4:上颌侧切牙的萌出,与上颌6号牙一起参与了侧方控制,且持续很长时间,至少到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萌出
五:混合牙列第二阶段:
1:此阶段前磨牙萌出,颊尖高陡斜面一同引导侧方运动,上下颌第一前磨牙共同引起后退控制作用,利于I类关系稳定
2:在有些II类病例中,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舌尖近中斜面与下颌尖牙远中 斜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控制下颌后退运动。
3:从干预治疗角度,部分病例片切E的近中中很有必要,纠正第一前磨牙的空间位置
4:鉴于上下颌第一前磨牙的重要角色,牙列空间不足的正畸治疗一定要避免或诊断清楚是前牙段拥挤还是后牙段拥挤,避免过早将其拔除
5:上下颌第二前磨牙也在此阶段萌出,因此从由第一磨牙引导的侧方运动,此阶段的侧方运动控制部位靠前。
6:TMJ在这一阶段,其倾斜度和水平向几乎发育完整。
六:恒牙列期:
1:尖牙最后替换,尖牙替换后,牙弓前部发育完成,尖牙保护序列引导的概念因此被提出,对侧方运动的控制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它的牙齿咬合发生了即刻分离。
2:上尖牙近中舌窝与下尖牙远中唇斜面引导侧方运动,远中舌窝与第一前磨牙颊尖的近中部分引导了下颌的前伸运动。
3:上颌7号牙在萌出初期,近中舌尖与对颌磨牙中央窝形成稳定接触,对侧方运动没有影响,侧方运动依然是尖牙来引导,此阶段应关注第三磨牙的挤出问题,尽早的采取阻断性治疗。
4:咬合结构完全形成,得到最终的牙合平面倾斜度和Spee’s曲线,TMJ结构建立,下颌骨垂直部分与水平部分之间区域协调
互相交流,共同学习,知识因分享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