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种植术中常会遇到骨宽度不足的问题。
解决的办法有多种,个人随着临床手术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复杂--简单的历程。
现在更多地本着手术简单化的原则去面对每一台手术:一,尽量不施用外提升手术
二,尽量减少非本体材料的使用,三,尽可能实施早期种植或即刻种植,四,尽可能
不开辟额外的手术创口,五,尽可能减少手术次数。六,尽可能保留或恢复正常生物
学形态。
针对单纯骨宽度不足(唇腭向),笔者常常使用骨劈开及骨膨胀技术,简化手术,同时
获得基本满意的效果。
如上图示,12缺牙区,唇腭向骨厚度仅4mm,最窄处仅2.77mm,骨高度充足。并有一定曲度
下颌原本缺31,41,但近远中径向不足,患者也强烈要求只种植一颗牙。
上图所示,骨垂直高度吸收并不明显,但相应根部区明显凹陷。
翻瓣,完整暴露受植区骨面。
自牙槽脊顶,骨轮切开,腭唇侧分别保留1mm以上骨壁,然后垂直向在两侧切开
用骨劈小心撬开骨片(注意保持根端不断离)
逐级备洞,笔者为了更好地收集自体骨及保护骨壁,在2.0先锋钻确定好深度和方向后,即采用20圈每分钟
无水低速备洞,在低一级成型钻时改用骨挤压工具最终成型。
植入植体(达35N),但此时可发现骨片边缘翘起,并不完全贴服。
如上图,把收集的自体骨填入空隙以及根部骨壁菲薄处,用拔牙钳等类似弧度工具,稍做压迫整理
缓冲过渡区,避免有尖突点
(左侧为最后整理的结果)
严密缝合
下颌缺牙区,可能有同行会问:为什么不用一段式的迷你植体不更简单?笔者考虑到间隙
排两牙嫌少,排一颗牙,牙冠会基本等同32大小,为了照顾牙龈形态,故选用窄的分段式植体
这里同上办法,备洞,为保持两侧骨壁厚度,2.0以上即逐级挤压膨胀。
植入植体(40N)
下牙骨膨胀后植入植体影像,植体为3.3X13MM
植体为3.6X12MM
上牙,骨劈开加骨膨胀植入后影像,仔细观察,可以看出腭侧骨板原来有的弧度因因膨胀而
变直了,根尖部轻度骨裂的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手术方式,相对简化了手术,降低成本,但对术者把握植入位点与方向的
要求比较高,还有比较骨劈开过程中骨片撬开的力度和使用骨劈开和骨膨胀时需要把握的方向和
速度都有一定要求。建议必要时可先使用种植导板确定植入位点和方向。
另附: 骨劈开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