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的主题是关于数字化正畸的尝试与开展,看到口腔领域随处可见“数字化”这个字眼,知晓数字化就是未来趋势,它的普及体现出了口腔发展的迅速,也迫使当代牙医必须持续学习,避免被淘汰。
数字化—我理解的是创新、是硬件、是软件、是解决方案、大数据等,它像一个“综合体”。
做开业牙医,目的就是做点事情,实现些自己的想法。门诊正式营业于2018年12月,2019年是门诊的一个稳定和成长期,回顾我的2019,我用“建设”两个字概括。数字化的建设属于其中之一。
数字化 的开展首先是要有硬件,它是开展数字化的门槛。第一步:CBCT,做为正畸医生我选择了大视野,保证患者面中下部分能记录到位,正畸患者常规拍CBCT。
第二步,配置口腔扫描仪,采集口内数据,用于正畸、种植、修复,下图为护士助手口扫练习。有了它正畸的病史采集取模,术后资料留存,都改成了口扫,口扫数据做为了患者资料留存的必备项。
第三步,3D打印机,正畸修复牙模、种植导板的制作靠它了,精确度很高。
第四步 颜面部静态资料,动态资料的收集。
下图是在给助手培训术前视频采集内容,录像设备是自己想的土方法,用的云台+手机作为工具,主要记录:1.下颌张口度张口偏斜情况。2.检查唇齿关系露龈笑情况。3.发音情况。
口内细节方面的资料采集,用的显微镜。正畸这块用它的目的:1.为了看的清楚。2.留存资料清晰(为录入医患沟通做病例的素材使用)。
以上大致为我们门诊开展数字化所配备的硬件设施。
硬件的作用很明确、有限,软件则不然,它是操作者想法表达的“画板”,我简单介绍下软件有哪些作用,具体实施可以咨询相关公司人员。
前面说了大视野CBCT,为啥用它?因为三维的图像,能避免很多二维平面片的“坑”,现在ct功能全面,从根管到全颅的模式都有,提高了医生治疗的准确性,数据量化,还避免过多辐射。
采集了患者的数据,正畸方面就要用到正畸软件处理数据,Dolphin imaging
他是我很喜欢用的软件之一,功能很强大,正畸所需的工作,它基本都涵盖,但是对电脑硬件要求配置高。
我简单提几个功能
头影测量
对比以前在胶片上画图,描点测量,有些标记点模糊,测量工具也存在误差,胶片大小比例需要调整等等,用软件测量找标记点,可以放大图片,调对比度等,增加了描点的准确性,参考价值大大提高。
2.头影重叠
3.VTO。
4.三维面部分析。
5.气道分析。
6.正颌外科模拟,导板设计。
7.3D重叠
相对于侧位片重叠,3D重叠真的是准确太多,根骨变化关系一目了然。
dolphin还有很多功能,都很实用,建议正畸同行、朋友都能尝试一下。
和3shape口扫对接的就是3shape软件,这里我单说下正畸模块
正畸模块,它主要用于诊断性排牙,固定正畸托槽间接粘接,隐形矫正等等。
下图为固定矫正托槽定位(图片仅展示功能作用),配合3d打印、压模机等可做间接粘接。
舌侧矫正
透明牙套矫正排牙,附件设计,移动路径设计等等。实际使用,简单的牙齿移动可以用它,如果牙套副数太多,相对复杂的病例,它暂时还完成不了,可能与它的大数据有关吧。
接下来隐形矫正方案设计好后,导出STL格式,放入3D打印软件中,打印牙模型,后续压模,切割,可制作透明牙套矫正器。
3shape另外一些功能,例如虚拟颌架可以用于模拟口内咬合,咬合板制作等,虚拟颌架的参数可以由口外颌架测量后录入。
Smile design :做微笑设计
动态咬合采集 :侧方、前伸he的记录
Treatment Simulation 通过软件模拟术后正畸效果,快速出目标位。辅助医患沟通。
门诊日常开展的有关数字化工作内容不止以上这些, 这里我是把主要做的工作汇报分享下,表明让数字化融入到牙医工作中,而且数字化项目的比重会逐渐增加。欢迎同行、老师提意见与看法,交流。
下面这个病例,用了数字化的方式治疗。
姓名:李WX,女,
年龄:21岁
主诉:牙齿不齐,嘴突。
家族史:妈妈有点嘴突,其他未知
颜面照:
口内照:
头影测量:
问题:
面像
1.面部比例基本正常。
2.侧貌尚可,稍突。
骨骼
矢状向
1.骨性二类
横向
1.上颌牙弓狭窄
2.腭盖高拱。
垂直向
1.垂直生长型
牙齿
1.双侧磨牙、尖牙中性关系
2.上下前牙唇倾。
3.22龋齿、18、28、38、48阻生。
牙周
1.薄龈型
气道、颞合关节无明显异常。
诊断:安氏一类骨性二类错合
治疗方案: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直丝弓固定正畸,用数字化正畸治疗。
在电脑模拟动画内,设计强支抗,间隙主要有前牙内收关闭。根据根骨关系,调整托槽的转矩,让牙根的移动处与松质骨内。
下图为检查咬合关系
方案修改确定后,开始矫正,托槽使用间接粘接,减少口内操作时间。
正畸结束
磨牙,尖牙维持一类关系,上下前牙恢复正常唇倾度、直立。
颜面照:面下1/3改善明显,颜面部,颏部肌肉放松,自然,协调。
侧位片:显示上下前牙直立,ANB角减小1.5度。
术后做的头侧重叠,显示上前牙内收5mm,下前牙内收7mm,OP平面逆旋,颏部突出。与术前设计治疗计划一致。
患者整个治疗周期19个月,体现了数字化的高效。
半年后患者复查,口内像(下图)与结束时基本一致,
从颜面照来看,面下1/3软组织形态比刚拆矫治器时更加协调。下面局部方法图可以看到,颏部软组织形态更加突出。
总结:
数字化的运用,使得临床的治疗简化、量化、高效、精准。以前凭经验的一些治疗、操作,现在都可明白清晰的进行、安排。但是科技是以人为本,设备是为我所用,努力学习,增加自身诊疗水平,这样数字化的到来才能够为自己锦上添花。
口腔的治疗趋势,从静态到动态,从2D到4D,CADCAM、CBCT、牙列扫描、面部扫描、虚拟合架、电子面弓、下颌运动轨迹记录系统等工具的运用,创造了“虚拟患者”,口腔的诊断修复能提取运用的数据大量增加,使治疗后/修复后的口颌系统无限接近于人本身天然的口颌系统。
数字化在口颌系统的应用,还有一个仿生学。我查了下,例如下面2例:
放置于舌部、耳部的无线人机交互系统,应用在身体严重残疾的人的身上。
应用于喉部手术切除的气动仿生发音设备。
科技的力量,真的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作为当代牙医只有多多学习,服务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