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在临床接到很多中途病例,其中遇到的很多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心得体悟。
小朋友牙列拥挤,当时接诊医生初步方案,设计了拔牙矫正。
接诊时,牙齿已被拔除,矫正约11个月,上牙列横腭杆提供支抗,尖牙远移,上间隙所剩无几。
上颌推簧,推开间隙,继续排齐上前牙,调整12扭转。历经约六个月,牙齿初步排齐,下颌散在间隙。
关闭上下牙列间隙,发现下中线偏右侧,上下连扎,斜牵引,纠正中线。
一个月左右,中线正,磨牙中性关系,覆合覆盖正常,咬合稳定。拆除托槽,进入保持阶段。
矫正前后对比
侧面照片可见,鼻唇沟角度增大。
矫正总共历程21个月,一开始支抗设计不足,导致上颌支抗丢失,上前牙拥挤还未排齐已经没有间隙。后期配合支抗钉增强支抗,磨牙远移,才改善前牙拥挤扭转问题。拔牙矫正后,鼻唇角增大,面中份显得不是特别饱满。
对于这个病例的延伸思考,那么我们后期针对于类似病例,是否进行拔牙矫正打了一个问号。对此病例若是通过磨牙远移,扩弓等方法,是否能够让保持比较良好的面型?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临床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的问题。
拔牙或者不拔牙,综合因素较多,若是遇到面型尚可,且患者家属接受的面型,针对发育期的患者,还是建议保守方案,谨慎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