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理念:全口义齿的最终目的是咀嚼功能的实用,而不是单纯的吸附在口内黏膜上,因此医生对患者被动性的功能整塑以及口内非功能运动下取的印模,似乎还可以进一步改进。除了目前主流的全口讲师的流程,有没有一种方式和流程,患者可以自行口内整塑,并且在患者口内简单咀嚼运动下取出印模,是否更加相对更加可靠,更加简便。以此为目的一套临床大致流程,分享给大家。
一、选取合适的无牙颌托盘并取初印。(此处用多功能蜡,并采取双打法,取闭口式印模,成功率会更高些。临床医 生各有手法和习惯。此处就不加赘述了)。此阶段是否取初步的颌位关系,我觉得没有必要,
因为在没有适当的垂直距离和均匀一致的材料下取得的颌位关系成功率比较低。
二、个别托盘+颌位关系+二次印模(口内动态印模)。个别托盘的用途与大家稍有不一,我的主要目的是借助于个别托盘取咬合关系、二次印模以及边缘整塑,且这3个部分,一并完成。因此我的个别托盘不做手柄,而是做平均值蜡堤,且必须是硬蜡。
①个别托盘的做法就不详细说明了,但主要的内容还是个别托盘的边缘尽量避开可动性黏膜和利用物理性固位,且注意缓冲骨突、黏膜薄弱的地方以及松软牙槽嵴。
②颌位关系的获得,如何能够又快又准,在先前博客已有简单阐述。平均值蜡堤的数值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值,并不是每个人的具体数值,差异也有很大的变化。关于颌位关系,已有很多书籍和方法,但是都不能作为唯一的方法。首先要明白的是,颌位关系不是一个定值,我觉得它是一个“范围”,怎么佐证呢?例如你可以在必要的情况下做适当的抬高咬合,一个人年轻时和老年时,垂直关系也是不一样的。在众多方法中,唯一可见的也是相对来说是准确的就是前牙的颌平面和唇的关系(这个方法胡教授团队有讲到,我借此演变一下)。上颌前牙合平面平齐上唇或唇下1mm左右,下颌平齐,并辅以发音发来确认前牙合平面。那么对于上颌后牙区来说,也是相对固定的,就是黄金铲(翼上颌切迹5mm),如此一来,上颌合平面就确定了。那么下颌借助已经确定的前牙合平面,在口内基本也就确认了。但是,我们烫蜡堤的平面并不是患者口内实际的合平面,因此同时放入上下颌蜡堤后,后牙区会出现过高或者过低的情况。因此我们在口内观察大致情况后,于蜡堤上稍作标记,用铝蜡置换(铝蜡硬化时间略长,且硬脆,也可反复操作),上下颌同时置于口内,因为两侧铝蜡的软硬是一样的,辅以后牙咬合法或者卷舌后舔法,并反复多次咬合,交谈等,自然就相对轻松和自然的获得颌位关系。患者轻松、自然,成功就是顺利成章的事。
③动态印模的制取,对材料有要求,稀软、凝固时间长。采用的是TC组织调理剂(作为治疗义齿的材料)。颌骨的牙槽嵴上,骨面并不是均匀一致的,口内黏膜也是有薄有厚,因此在咬合状态下,黏膜的下沉量是不一样的,比如此处有骨突,下沉量过大,此处就会是痛点,同理,黏膜薄弱的地方也是如此。实际上我认为黏膜后的受力大些,黏膜薄的受力小些,就好比是“能的多干,弱的少干”一样,这样才是口内黏膜一个理想的受力状态。治疗义齿也是这样的一个理念。也是避免压痛点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咀嚼压力的状态下,口内的闭口式动态印模就显得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