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正畸继承了传统固定正畸的矫正理念,同时结合现代口腔医学、计算机三维诊断等数字化医疗技术,在美观度、舒适度、卫生等方面都远超于固定正畸,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隐形正畸。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是近些年来在国际上非常热门的一项矫治技术,在我国也一样,属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会取代传统的钢丝托槽的矫治技术么?
对于消费者来说,隐形正畸与传统正畸的主要区别,还是在于治疗价格与治疗体验这两个很直观的因素
目前市面上传统矫治广泛应用的金属自锁和陶瓷自锁,价格分别是1.5-1.8万和1.8-2.1万不等;隐形矫治产品进口价格在3.5-6万左右,国产价格在2.5-4.5元左右。就治疗体验来说,更为昂贵的隐形牙套自然要比传统正畸来的舒服方便,不影响美观,不会造成口内溃疡,易清洁不会造成龋齿,更没有前期托槽一掉就要跑医院的烦恼。而传统牙套对于患者来说,除去价格外唯一比隐形牙套有优势的,就是更短的矫治周期。
尤其是在这两年阶段性的地区疫情停诊期间,隐形正畸的便捷性在难复诊的情境下更为凸显。医生只要将新牙套邮寄给客户就可以持续正畸的治疗,如果不能邮寄,客户戴之前的牙套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而客户无法自行调整的传统矫正,如果长期延迟复诊,则会有影响效果的风险。
基于以上的差异,传统正畸与隐形正畸一直都有着各自的消费群体
就目前来看,传统牙套的主要消费力量是儿童或青少年群体。一方面是因为这类人群对正畸过程中的外形保持并没有很高的需求,并且日程规律,可以及时复诊;另一方面就是价格的制约,对于没有收入的学生来说,隐形正畸更为昂贵的费用也让家长们觉得性价比略低,没有掏钱的必要。
其次,就是刚步入职场不久或者收入较低、却有正畸需求的年轻人,他们在被隐形正畸的价格劝退的同时,也不愿意等待攒够钱再消费的拖延,遂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传统正畸,条件稍微宽裕的,可以选择相对没有那么“钢牙”的陶瓷托槽。
而隐形正畸的最大消费群,则是对价格要求低但对体验要求高的“不差钱”一族,以相对高收入的成年人以及家境优渥的青少年为主。他们能够接受动辄大几万的治疗费用,换取更加舒适的治疗体验、不影响美观的治疗过程、以及“日常护理”般轻松的换戴牙套任务,也不会介意更长的治疗周期。
可以说,对于整个正畸市场的消费场景来说,传统正畸与隐形正畸都有着至少暂时不可撼动的受众群。
对于牙医群体来说,传统正畸与隐形正畸的“矛盾”,主要来自“风险率”。对比一下两种正畸方式的流程
传统正畸的流程,是口腔检查——拍片——制取模型、记录颌位关系——分析病例(画图或计算机测量) 、制定正畸方案——(必要时)牙周牙体治疗——一期矫正治疗—— 阶段性调整 ——最终拆除矫治器。
而隐形正畸流程,是口腔检查——拍片——口扫获取数字印模——患者数据上传隐形正畸方案提供商系统——确认方案—— (必要时)牙周牙体治疗——交付隐形矫治器(患者可自行佩戴)——治疗结束。
不难发现,隐形正畸为一线医生节省掉的时间,是要做复杂且繁琐的托槽粘接的传统正畸医生的几倍不止,因为治疗中最核心的“出具治疗方案”与“运用临床技术为患者佩戴矫治器”这两个步骤,都是由品牌的解决方案商来实现的, 以往的“纯手工劳作”已经变成了“数字化生产线”。对于提供商后台医疗团队水平的依赖,是远远大于对自身技术的依赖的。能否将治疗的过程全权授权给服务提供商?是隐形正畸在口腔学者间的争议核心。
在专业的正畸医生眼里,一旦提供商后台的正畸团队水平无法得以保证,那么正畸治疗就有发生纰漏的风险,医疗纠纷频出的问题也更加严重。所以,隐形正畸不应该是降低正畸医生的门槛,相反,隐性正畸对于医生的技术要求要比传统正畸更高。因为在这个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对后台提供的方案和治疗效果时刻把关,从治疗的可控性、效果的预期性以及适应症多个方面进行严格的把控和修正。
很难说一项矫治技术会完全取代另一项,只是说一项新兴的矫治技术,大家了解得越多,临床上应用得就越多,但无论什么时候,都可能是各技术并存,这将是正畸临床的一个最终状态。未来随着材料的进步以及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应用,正畸矫治技术的趋势还是以在先进材料研发的基础上,更多地应用数字化的技术指导临床,不管是现在的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还是个性化的托槽,其技术基础与根本都是数字化技术在整个技术体系的应用,所以未来的正畸矫治技术的趋势跟方向还是基于数字化引领的新兴的、方便快捷高效的正畸矫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