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仿生修复一定要搞的这么复杂吗?如此殚精竭虑的仿制牙齿表面每个细节,无非是想让假牙颜色无限接近于天然牙齿。殊不知颜色不过是大脑皮质产生的一种视觉效应,观测同一物体,不同的视觉系统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应(看到不同的颜色)。比如猫头鹰看什么都是黑白的。而鸽子等禽类看什么都要鲜艳一些。这是为什么?这与视觉功能的特点有关,下面我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
我们口中的颜色通常是指色彩,色彩包括三个因素:色相、明度和饱和度。
色相就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明度代表色彩的明或暗、白或黑。
而在我们人类视网膜上存在两种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他们的感光特性至关重要,大家一定要记住了;
先说视锥细胞:
第一点,对光分辨力强,就是看东西清楚的意思。
第二点,对色相敏感,能分辨红、橙、黄、绿、蓝、靛、紫。
再看视杆细胞:
第一点,对光的分辨弱,也就是视物模糊。
第二,对色相不敏感,对明度敏感。
猫头鹰的感光系统只有视杆细胞,没有视锥细胞,所以它看什么都是黑白的。而一些禽类只有视锥细胞,所以看东西就艳丽一些。
人类视网膜上虽然有两种感光细胞,但也不是完美的,其中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区域,而视杆细胞则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
当观测物体积很大或者距离较近的时候,其影像通过屈光系统的调解,正好投射在视网膜的中心地带,称为中心视力,其功能特点就是锥细胞的感光特性;不仅清楚,而且色彩分明,能够分辨色相。
如果观测物体积较小或者距离较远的时候。其影像超出了屈光系统的调节能力,没有投射在视网膜的中心地带,而是周边区域,称为周边视力。周边视力的特点则是视杆细胞的感光特性;不但视物模糊,而且也无法分辨颜色,但对明度度感。
中心视力与周边视力这些功能特点是相互关联的,比如你能清楚观测某个物体时,它一定是在你的中心视力范围内,同时也能分辨清楚颜色,但无法准确判断明度。当你观测某个物体比较模糊的时候,它一定在你的周边视力范围,你也分辨不清楚它的颜色,但却能准确判断明暗度。
普通人观察他人牙齿不会离得太近(心理安全距离),这个距离能看清对方的牙齿吗?有人说能,能看到不等于看清,天然牙齿表面常有一些白色的条纹,隐裂、色素等细节特征,在这个距离是看不到的,所以不能算清楚,因为牙齿体积太小了,属于周边视力。与之相关联,也分辨不清颜色(色相),但是对于明暗度(黑白)却非常的敏感。
看到这大家是否意识到,我们在做仿生修复时,辛辛苦苦再现的乳光、琥珀、白斑、隐裂这些细节特征,一般是看不到的。即便是色彩,也不用分毫不差,况且这根本不可能实现。只要明度一致,就可以骗过普通人的眼睛,呈现仿生的效果。
有人不信,既然如此简单,那为什么我从来没做出过仿生的效果?那是因为你的色彩就没有准确过。
我曾利用入厂培训的机会做过一项调查,测试修复体出货时色彩的还原度。测试企业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出货价格在中端以上,产品质量比较稳定、口碑良好。对照数据就是订单上的医生比色结果,测试标准以明度为主。测试结果:符合标准的竟然连一层都不到。
先不急着吐槽工厂和技师,医生的比色准确度又是多少呢?有些事情的真相会不会是这样的?那些因为颜色问题返工的,并不是患者太挑剔了,而是带出去的太好说话了。“假的就是假的,不可能和真的一个样”,这就是他们可能也包括你的想法。
返工的原因是什么呢?不是技师的个性化制作功夫不到家,也别拿颜色复杂当借口,就是最基础的临床比色不准确或者是修复体的色彩差的太离谱。
医生们可能不太理解;瓷粉型号不是与比色板一致吗?怎么还能出现色差?瓷粉烧结后颜色能与比色板一致,需要一定的瓷层空间,而且各种瓷粉所占的空间比例要准确,否则色彩和透明度就会与比色板有所差异。不过这倒不是什么高难度的技术问题,只要操作流程稍加改进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根源是无论技师还是管理者们,对于色彩及其重要性都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大多色彩偏差从内冠制作时就已经出现了,有的还很严重,即便通过上瓷和染色的纠正都回天乏术,但几乎没有工厂去解决这个问题。甚至最后的机会,上釉时外染色校正,大多时候也是敷衍了事,有的上釉师傅甚至觉得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修复体表面刷光刷亮。
工厂对色彩准确性重视不足,其原因可能还与医生临床比色不够准确有关,谁会为一个不确定的目标竭尽全力呢?医生们不要急于否认,这方面您还是不够自信,所以才有了数码比色。这是咋想的啊?面对真实的牙齿、比色板,尚且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却把这项工作交给技师,他们手里只有几张可能失真的照片,而且照片中还未必存在正确的答案,口腔摄影的作用是个性化特征的传递,而比色结果与人类视觉功能息息相关,所以最佳的手段就是在临床比色。
但由于我们对视觉功能特点认知不足,导致比色方法缺乏针对性,让这项原本简单的工作复杂化甚至出现错误。
普通人只能在一定距离外观察他人牙齿,是在周边视力范围;对牙齿颜色(色相)并不敏感,但明度有差异会显得很突出。而牙医工作时观察患者牙齿却可以很近,能有多近呢?可以找到根管口,发现牙齿表面若隐若现的条纹,这么清晰的状态一定是中心视力,在这个状态下判断牙齿的明度是不准确的。很多医生也知道比色时不应离得太近,光线也不宜过强,但还是避不开这个坑。因为看的不够清楚,当你把视力调整清晰的时候,就又处在中心视力状态,于是乎看得越仔细就越比不准。
一些天然牙齿的颜色确实复杂,比如下面这张照片;
很多牙医这时会考虑分区比色?岂不知当你存在分区比色想法时,已注定判断的失误。想想视觉功能的特点!能分辨出小小牙齿表面存在不同的颜色,那一定是在中心视力状态下,这时明度判断怎能正确?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很简单,以不变应万变。你判断的是整个牙齿的色彩(基色),把视力调整到周边视力状态,这时看牙齿是模糊的,分辨不出表面的细节特征,但此时明度的判断是准确的。
那么细节问题怎么办?有两个选择。
第一;不去管它,只要临床比色(基色)和修复体色彩还原都是准确的,就可以达到仿生的效果,细节问题基本不会有人关注。相反,细节做的再到位,而整体色彩(基色)出现偏差,也是一次失败的修复。
第二;锦上添花。如果你准备了高清相机,那就拍张这样的照片;
照片上的比色板是你临床比色的结果,与天然牙齿对比我们会有两个收获:
一 找出基色,临床比色与2号位的颜色一致,2号位就是基色。基色也是技师使用体瓷的颜色,所以使用4R1.5的体瓷。那其部位的颜色该怎么办?这才是数码比色的真正用途;
二 发现个性化特征。天然牙齿与比色板差异的部分就是个性化特征,我给大家归纳一下,主要有三个;白化程度、琥珀程度、乳光。1区是白化,3区是琥珀,4是乳光,这些个性化特征可以使用效果瓷或者外染色技术进进行修饰,但要注意不喧宾夺主,影响修复体整体色彩(基色),修复效果就升级到个性化仿生修复。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做个假设,如果临床比色与1号位一致怎么办?没什么可犹豫的,1号位就是基色,个性化呢?2号位可理解为釉质磨损暴露的牙本质色,黄染即可,其他个性化特征不变。
大家注意到了吗?临床比色具有不可否定的权威性,牙医比色时面对患者的那几分钟至关重要,一定要在这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如何确保判断准确?
关键在于明度,而明度判断的关键是视觉功能状态(调整到周边视力状态下)。
给大家介绍一个调节状态的方法;在柔和光线下(稍暗一点),以一臂的距离观测下面5组只有明度不同的比色板,
当可以明显分辨出它们差异的时候,这时视神经的功能状态是最适合的,大家可以试一试,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检测修复体色彩还原是否准确。
现实工作中,我们可以做的更简单。牙齿的明度变化与年龄呈对应关系。
一般30岁以内的人,牙齿明度在1~3之间。我们还可以更简化一些,当观测对象给你的第一印象“牙很白”,你就可以把3淘汰只在1、2之间做出选择。如果牙不是很白。那就把1淘汰掉。在2、3之间做出选择。
30岁以上的人,明度一般在2~4之间。也可以简化一点,如果“牙很白”,就把4淘汰,在2、3之间做出选择。如果牙的颜色较深,就把2淘汰掉,在3、4之间做出选择。
5系:一般只见于四环素牙。
缩小范围,针对性强,既节约了时间,也减少失误发生。
关于比色的问题就讲到这里,想深入了解的朋友可以翻阅我以前的文章。当然,比色准确只是仿生修复的前提,如何保证修复体色彩的准确性?其实现在的材料、技术完全可以在量产化状态下做到这一点,只是由于工厂、技师对色彩学和视觉功能认知不足,工作缺乏重点,甚至在操作流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所以只要能够建立正确的认知,分利充用材料因素和工业化生产模式的稳定特点,再配合一些简单的操作技巧(这个需要一些技术指导),基本可以保证出厂时修复体颜色的准确性。
还有一个问题应该重视,它关系美学修复这项业务能否开展下去,这就是修复体的加工费用。市场上存在一些顶级技师制作的修复体,但数量有限,价格极高,是同类产品价格的几倍、十几倍。对于绝大多数牙医来说,相当于阻断了美学之路。
可能有人不以为然,怎么可能?贵买贵卖嘛,我们做好的目的不就是想卖的贵一点,收入高一些嘛。您这是被那些营销理念洗了脑,贵与好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因果关系。价格定位取决于客户群体的消费能力,这是你的人脉、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加上口蜜、心黑、套路多,价格就提上来了。
大多数优秀牙医是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当有需求的患者、适合美学修复的病例出现的时候,往往因为价格因素被迫放弃。确实有一些牙医不挣钱,甚至倒贴加工费给患者做美学修复的,我无法把这理解为善良,更大的可能性是他对美学修复的热爱,希望把这项工作开展下去,但这种学费你能交几回?通往美学成功路上需要铺垫大量的病例,“纸上得来终觉浅”,读再多的书,参加再多的培训也不会让你成为行家里手,只有接触到各式案例,再次遇到时成功的几率才会更高。
价格定位不能过高的理由远不止于此,你打算如何开展美学修复这项业务?有人会给你罗列出一系列营销策略;什么美学病例门诊沟通相册、PPT、DSD、洽谈师等等,有实战经验的医生都知道,其实患者并不相信你手里那些唯美的、艺术成分有两三层楼那么高的照片,即使那真是你的原创,因为这些东西谁都可以弄到,洽谈师们玩的比你还更专业。
这让很多优秀医生非常有挫败感,责备自己的沟通能力不行,爹妈没给一张能言善辩的嘴。岂不知这是本末倒置,牙医是用病例说话的,这个病例可不是存在电脑、手机里的照片。如果这个客户是你的美学修复患者介绍来的,那他就是认可了你的能力,也接受你的价格,你还需要什么高难度的沟通能力吗?你真正需要的是大量的能为你说话的病例!
完成这样病例的机会很少吗?对于开展美学修复不久的牙医或者门诊,整口的设计或许并不常见,而个别前牙问题;缺损、龋坏、变色、缺失、间隙、不齐,这些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你躲都躲不掉。怎么能把这些“家常便饭”做成“秀色可餐”,最好的手段就是仿生修复,当假牙戴入口内的那一刻,患者脸上难以置信的表情和溢于言表的喜悦,你还有向她们科普什么叫做美的必要吗?
美学修复的特点是:客户反应直观,见效快、说服力强,这是其他诊疗项目望尘莫及的,它能让你在短时间内赢得患者的信任以及周围人等的认可,带来更多的回头客和转介绍客户。常有人抱怨现在门诊客户引流太难了,成本太高了,一个门诊、牙医真的需要那么多、持续不断的引流吗?难道没有回头客和转介绍?只能说,要么做的太差,要么收的太高。牙医技术的成长曲线应该与口碑和客户量呈平行上升关系,这给牙医的成长进步、门诊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充足、必要的时间,加快收益并不利于牙医的成长和门诊的持续发展。
不过工厂会放弃高价机会吗?比起那些只能在商标、包装上体现差异化的高端品牌,这次他们还真有收取高价的理由,如果是“加强版”的个性化仿生修复体,即便在模型上也能看出高端的仿真效果。
但我还是认为工厂应该以平价的方式销售给牙医,理由有三;
第一 这不是什么技术革命,工厂并没有设备或材料方面的投入。
第二 加工流程和技师的操作方法、习惯都没有改变,只是针对性纠正一些操作中的错误。即便是个性化仿生修复,56上瓷法,也只是增加一两种效果瓷的应用,技师的工作效率没有降低,每颗牙的制作成本基本没有提高。
第三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仿生效果的实现不是技师个人的功劳,如果没有医生的精准比色,修复体色彩的精准如何体现?所以他们之间是相互需求、相互成全,这也拉紧了优秀医生、技师之间的联系,对于工厂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可以避免过度内卷所带来的消耗,腾出精力向更高端的技术产业迈进。
仿生修复对于牙医、技师、门诊或工厂都可以说是一次发展的机会,至于要不要开展则因人而异,毕竟各自情况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和大家聊一个题外话,一个普通人成年以后受家庭、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投入到工作中的精力是很有限的,当你进入一个稳定的职业后,就要努力培养出对这份职业的兴趣爱好。我认为很少会有人真的无比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即便是娱乐行业,当它成为你的职业后,也会变得很辛苦,还有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这些困难就会慢慢的浇灭你当初的热情,如果没培养出兴趣爱好,很难想象你会持久、专注的去从事这项工作。
为什么要持久呢?大家都很推崇陆游诗中的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人在文章里都引用了它,但我却认为得诗的上半段才是精华,“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做一门学问想要有所成就,那是一辈子的事。好大喜功的现代人当然不愿意正视这个事实,可能觉得古人不够聪明,活的岁数不够长,学习条件也没有现在的好,就算生活在现代、聪明的你,想在一项工作上小有所成,至少也得十来年的时间,没有兴趣如何坚持下去!即便因为生活所迫,硬着头皮干下去,同样也是不行,因为持久与专注缺一不可。
人只有在长期、专注的状态下做一件事情,渐渐的就会对这件事情有了自己的理解,这就叫“悟”。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创出独特的工作方法,就形成了“特色”,这绝不是运营专家、老师们口中津津乐道的“门诊特色”,什么显微精细化、科学数字化、无痛舒适化等等,真正的技术特色是在长期工作中不断领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自然而然形成的。即便你不去刻意的宣传,客户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它的好处,它的与众不同,从而对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那刻意打造的“门诊特色”,即便你把它描述的再高大上,而客户在体验中也很难受到什么差异化,反倒会有种上当的感觉。
可惜的是现在能够持久、专注一件事情的人太少了,外面的诱惑太多了,都在追求快节奏,自己领悟多慢啊,拿来主义既快又省力。条件好的就到国外去学,学到的东西也不知道领悟了多少,就赶紧卖出去,好多人等着呢,谁不怕失去强先机会。岂不知“取法乎上,只得其中”,“取法乎中,只得其下” 。管不了这些了,在逐利思维引导下,什么利润大就学什么,利润高的项目自然聚集了好多人,竞争激烈起来,牙医们又得多学一门学问—运营管理。想当年,专业论坛里偶尔冒出一个搞营销的大家都嗤之以鼻,曾几何时,这些人在圈内混的风生水起,因为有需求嘛。
有竞争不好吗?竞争可以促进发展。可目前的竞争,不过是低端的商业消耗。门诊为了争夺客户资源,就要改善环境、扩大规模、升级服务,这不是好事吗?但不要忘了,这些都是有成本的,钱从哪里来?当然是创收了,于是乎以前补牙二百,现在呢?分不同的档次;三百、五百、八百,看似没涨多少,但你已经算准了一般人是不会选择最便宜的,结果收入大大的提高了,营销策略取得了初步成效。那就再扩大规模,建分院,提升竞争力,看似良性循环,但不要忘了,收费应该与客户群体的消费能力相匹配,你在创收同时,也成功淘汰掉了很多忠实的客户。
没关系运营专家教你运用各种引流方式收获新的客户,不过他们却没有告诉你市场营销的终极杀器是什么,或许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那就是低价竞争,其他套路在它面前都是不堪一击。很多牙医还以能收高价为荣,其实行业竞争中低价才是王者,能够做到低价的都是狠角色,想想当年圆珠笔取代钢笔,石英表淘汰机械表,只是低价这么简单吗,哪个不是一次技术革命。真正做到物美价廉的一定会成为行业老大,被淘汰出局的只能靠做点奢侈品续命,但也避免不了破产被收购的命运。
所以当真正的商业大佬进入口腔圈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留情的祭出大杀器,低价垄断,而我们却拿不出有效的手段去反击,说人家不合法,人家手续齐全,说人家不正规,人家规模比你大,比营销策略,那是人家的本行,最后只能无奈的骂一句“资本”。
其实他们这种对付卖菜大妈、网约车司机的低价占领市场的手段,本来很难伤及我们这种高技术成本的行业,但经过大家多年不懈的努力,终于把蛋糕做大,当然,与市面其他的蛋糕一样,奶油的成分比较少,泡沫的成分比较多,他们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挤去一部分泡沫就轻松打败我们,而我们却失去了生产更好奶油吸引客户的能力。
即便如此,大部分牙医也无需担心,你挣的是劳动价值,没什么泡沫,资本拿你也毫无办法,反倒是愈演愈烈营销行为,不断侵蚀我们的筋骨。它吞噬的不仅是百姓的利益,还有从业者的耐心、良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除非天才,商人、医者最好二选其一。如果你选择了后者,就是选择了忍耐,你会感到孤独,也会时而彷徨,但你不会迷茫,名利之外,还有一条路上始终存在着你的希望。其实你也不是真的孤独,这条路有很多的伙伴,只不过大家还不相识,如果你愿意,可以转发这篇文章,结识一下志同道合的人,相互鼓励、相互扶持、齐心协力,一定会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