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一)
牙医康坚
+ 加关注

早期种植体周围炎是指从种植体植入起到种植体完成骨整合为止,这段时期内发生在种植体周围的由感染所引发的炎症性病变。它可以发生在种植体的上段,也可以发生在种植体的根尖区,发生在根尖区的病变,也可以称为早期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


早期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主要为牙龈红肿,探诊出血,疼痛(包括叩痛),瘘管,种植体松动等,这些临床表现不一定要求同时出现,比如表现为慢性周围炎时,仅仅在复查时才发现有瘘管等。在X线片上,可以看到明显的低密度透射影像。


早期种植体周围炎的病因,依据根源发生的时间,可以简单划分为:

一,术前。

  1. 种植位点本身残留有感染物质。

  2. 邻牙牙周炎未得到良好的控制。

二,术中。

  1. 种植体植入过程中带入感染物质或种植体侵入到带有感染的上颌窦内。

  2. 骨灼伤。

  3. 附加手术中移植材料的感染如骨粉骨膜等。

  4. 采用两段式种植术式时,封闭螺丝未拧紧。

  5. 即刻种植中拔牙窝未清理彻底。

三,术后。

  1. 伤口未达一期愈合。

  2. 拆线时感染物质被带入。

  3. 采用一段式种植术式时,患者对愈合基台未清洁干净导致早期种植体周围黏膜炎进而引发早期种植体周围炎。

  4. 邻牙牙周炎,牙髓病变和根尖病变。

  5. 不合适的过渡义齿。

四,全身因素。

  1. 吸烟。

  2. 未良好控制的糖尿病。


鉴别诊断:

骨愈合不良。在种植体骨愈合过程中,有时也能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即X线片上表现为种植体周的低密度透射影像,但临床检查时未发现任何异常,包括牙龈红肿,瘘管,种植体松动,叩痛等均为阴性,患者也没有主观疼痛感,这种情况就是种植体周的骨愈合不良。这时可以继续观察,让种植体多愈合一段时间,通常都能完成正常的骨愈合。

比如下面这个案例。

WechatIMG2354.jpg

WechatIMG2353.jpg

WechatIMG2355.jpg


早期种植体周围炎依据牙周袋和骨缺损的类型,可以简单划分为:

一,骨上袋:水平型骨缺损

二,骨下袋:

  1. 四壁骨袋

  2. 三壁骨袋

  3. 二壁骨袋

  4. 一壁骨袋

  5. 骨开裂

三,根尖区病变,伴或不伴有不同类型的骨下袋。



早期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一是要去除感染源,二是要实现周围软硬组织特别是骨组织的再生。


当骨缺损的发生位于骨轮廓内时,四壁,三壁和前牙区的二壁骨缺损,以去除感染源+GBR的方式来治疗,后牙区的二壁,一壁和水平型骨缺损以去除感染源+根向复位瓣的方式来尽量消除或减小牙周袋,达到控制炎症,防止骨缺损进一步加重的目的。


当骨缺损的发生位于骨轮廓外时,通常需要再增加一个软组织移植手术或者仅使用软组织移植的手术来治疗。


治疗的核心在于如何去除感染源。机械的方法有刮治器,钛刷,甘氨酸喷砂等,化学的方法有使用3%双氧水,0.12%氯己定漱口水,EDTA等在种植体表面涂抹擦拭,当然还有激光的方法比如使用铒激光等。


这里记录的是一例比较简单直接而又略显粗暴的办法,也是笔者处理种植体周围炎最常用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金刚砂车针磨除螺纹并抛光,使种植体表面呈光滑面,辅以或者不辅以化学方法。


下面是案例处理的全过程:


WechatIMG2344.jpg


WechatIMG2343.jpg

患者女性,72岁,下半口牙列缺失曾行活动义齿修复多年,现因修复体固位不佳寻求种植修复。接诊后给出的方案是种植3颗MIS种植体行杆卡固位覆盖义齿修复,并于当日完成种植一期手术。


_MG_2918.jpg

一期手术3个半月后,预约患者准备做种植二期手术,口内检查见33种植体舌侧出现瘘管,问诊得知整个骨整合期患者并未感到疼痛等不适症状。局麻下瘘管处插入牙胶尖拍片探寻瘘管来源。


image.png

CT片显示牙胶尖止于种植体上段,进一步读片见种植体上段的颊,舌侧和近中均出现骨缺损,远中上段骨密度也偏低,而种植体中下段骨结合良好。瘘管内注入派丽奥,嘱患者口服3天消炎药后准备行早期周围炎的骨缺损治疗。


_MG_2924.jpg

3天后患者如约复诊。局麻下切开翻瓣暴露骨缺损区,可见:

  1. 骨缺损区位于骨轮廓内。

  2. 病损区呈3壁骨缺损,颊侧骨板消失。


_MG_2928.jpg

去尽病损区内肉芽组织后,以高速手机安装全新金刚砂车针磨除种植体表面螺纹,以彻底螺纹上的炎性物质。


_MG_2930.jpg

以高速手机安装全新抛光车针再次处理种植体表面后,可见种植体暴露区基本呈光滑的钛棒状。


_MG_2932.jpg

安装复合基台并加力至35N.CM2,将术区的钛屑予以清理后,未做进一步的化学处理,而是直接行GBR术。


_MG_2936.jpg

安装保护帽,间断缝合关闭创口。缝合线使用尼龙线,以期尽量保持愈合期内术区的清洁。


WechatIMG2307.jpg


WechatIMG2306.jpg


WechatIMG2308.jpg

术后CT片显示植骨效果可。


_MG_3349.jpg


_MG_3347.jpg

10天后拆线,术区达到一期愈合。


_MG_4946.jpg


_MG_4947.jpg

40天后复查。术区愈合良好,33舌侧的瘘管消失。


_MG_2886.jpg



image.png

80天后戴牙时的口内照,软组织无论色泽还是质地都非常良好。牙槽嵴顶的软组织愈合虽稍欠火候,但因患者急于恢复进食功能,遂决定尽量满足患者的愿望,毕竟患者又配合多做了一个手术。欠缺的软组织区并不承担咬合力,反而歪打正着能起到一些卫生桥的效果。


_MG_2888.jpg



_MG_2893.jpg


_MG_2889.jpg



IMG_2553.jpg



IMG_2555.jpg

为患者制作的杆卡Locator+活动覆盖义齿。这种杆卡兼具了杆卡和Locator的优点,且设置了3个固位点,保证了义齿的稳定性。


IMG_2559.jpg

口内佩戴的情况,患者对修复效果非常满意。


WechatIMG2298.jpg



WechatIMG2300.jpg


WechatIMG2299.jpg



WechatIMG2301.jpg

戴牙即刻CT片,GBR术成骨效果可。


WechatIMG2302.jpg

顺便看下31的情况。


WechatIMG2304.jpg

以及43的情况。


在种植体出现并发症甚至失败的时候,进行治疗过程的回溯和反思,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个案例中,比较了一下术后即刻与术后3个多月的复查片,发现本来位于骨下的种植体,经过3个半月的骨整合后,基本呈平骨状态,究其原因,大概率是因为佩戴的过渡期活动义齿不合适造成的。而不合适的原因,又是因为没有对不服贴的过渡义齿及时进行加衬等处理。因此呢,种植体骨整合期针对过渡义齿的管理,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WechatIMG2343.jpg

术后即刻全景片。

WechatIMG2339.jpg

术后3个半月。


此外,对种植体进行去螺纹处理后,容易造成植体侧壁偏薄,进而引发种植体折裂等隐患,对冲的办法,一是尽量要保证GBR手术的成功,以增强对植体侧壁的支持力,二是采用复合基台进行修复,通过两级螺丝的固定来起到缓冲咬合力的作用,从而减轻种植体侧壁的侧向受力,三是调合时尽量让该种植体不受或少受侧向力的冲击。


鉴于种植体周围炎去污处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金标准,目前采用的各种方法都各有优缺点,具体还是要看个人的取舍。


与各位老师共勉!





image.png





阅读 1394
分享文章: 新浪微博
亲,已经到底了!

最新评论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就点一下给博主推荐一下吧!

推荐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