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二)
牙医康坚
+ 加关注

早期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在临床上也是会遇到的情况。其临床表现为种植体中下段区域的瘘管,或者脓肿,而龈缘健康,患者大多无不适症状,急性发作时可表现为疼痛等,在X线片上,可见种植体中下段的低密度透射影像,而植体上段骨结合良好,有时也会伴有上段部分位置的低密度透射影。


逆行性牙周炎的治疗无非两种,拔除或保留。当种植体稳定性尚可的时候,可以尝试进行保留治疗。去除感染源是保留治疗的关键步骤。正如前文所述,去污可以有机械的,化学的和激光的办法,但是鉴于根尖区的位置过高,而且整个根尖区都存在骨缺损和植体表面污染的可能,必然会有无法清理的死角,这将导致保留治疗的失败,因此,对种植体进行根尖切除术,应该是整个根尖区感染案例的唯一选择。


当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同时伴有植体上段的骨缺损时,还需要对这个区域的植体表面进行处理,这无疑极大地增加了保留治疗的难度和风险。


下面这个案例,发生于14位点的早期炎性病损,就是这种情况:


WechatIMG2351.jpg


WechatIMG2350.jpg


WechatIMG2349.jpg

患者男性,65岁,因下颌牙列缺失和上合牙列缺损求诊。给出的治疗方案是下颌AO6+上合多颗种植修复。当天先进行了上合双侧后牙区的种植一期手术,术后片显示种植体植入位点,方向均良好。



WechatIMG2324.jpg


image.png

3周后完成下颌一期手术,X线片显示14种植体根尖区出现明显低密度透射影,并伴有颊侧骨板影像的消失。


_MG_1896.jpg

因口内检查并未发现14有任何异常,患者也无主诉症状,因此决定继续观察。


WechatIMG2323.jpg



WechatIMG2321.jpg



WechatIMG2320.jpg



WechatIMG2322.jpg

上合一期术后4个月复查时,发现14根周病损已非常严重,整个根尖区完全被低密度透射包围,同时伴有颊侧骨板的影像完全消失,病损呈3壁骨袋。


_MG_4091.jpg

口内检查发现14植体中下段颊侧瘘管。种植体稳定性良好,叩诊音清脆。显示种植体仍然有保留的可能。


_MG_4095.jpg

局麻下翻瓣暴露病损区,见大量炎性肉芽组织环绕种植体根尖区,植体上段颊侧骨板也完全消失,仅余近远中和腭侧还有部分骨结合。比较好的一点是,骨缺损均发生在骨轮廓内。


_MG_4092.jpg

其实这颗植体已达到拔除标准。不过换个角度考虑,在截除种植体下段后,它变成了一颗仅颊侧骨吸收+小部分近远中骨壁缺损的短植体,也是具有保留价值的,因此决定尝试通过根切+GBR的术式进行保留治疗。


先去除炎性肉芽组织。


_MG_4098.jpg

然后高速手机安装全新金刚砂车针后截根,把四周都发生骨缺损的部分截掉。


_MG_4102.jpg

截根后的样子,可以把它视为一颗短植体。


_MG_4173.jpg

截下来的带着肉芽组织的种植体根尖部分。试想一下,这块肉芽组织用什么方法能达到彻底清除?应该很难很难吧。


_MG_4107.jpg

金刚砂车针磨除暴露的螺纹并抛光


_MG_4132.jpg

金刚砂大球钻打磨植体四周骨表面,彻底清洁可能存留于骨面的炎性物质。


_MG_4143.jpg

GBR受区的预备已完成。注意看根尖区远中骨壁已完全穿透窦底。


_MG_4146.jpg

先在根尖区骨缺损区放置一个胶原蛋白塞,封闭已穿底的位置。


_MG_4153.jpg


_MG_4163.jpg


_MG_4165.jpg


_MG_4168.jpg

植骨盖膜后缝合。


这个地方出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失误,就是减张不够。角形瓣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对减张的要求更高,减张的范围也要更大,否则皮瓣很难原位复位,会出现照片中所示的向无垂直切口侧偏移复位的情况,导致角化龈的丧失。这一点,是这个案例中最需要反思总结的地方。


WechatIMG2319.jpg


WechatIMG2317.jpg


WechatIMG2316.jpg


WechatIMG2318.jpg

术后即刻CT显示GBR效果。


_MG_4462.jpg


_MG_4463.jpg

术后2周拆线,软组织愈合尚可,瘘管消失不见。唯独14颊侧龈缘位置,因为张力较大而角化龈又不足,出现牙龈退缩的情况。


WechatIMG2315.jpg

术后4个半月,上合试戴基台+下颌试戴桥架。14骨愈合状况尚可。


_MG_1563.jpg


_MG_1564.jpg


_MG_1567.jpg

术后5个月,戴牙前的袖口情况。软组织色泽,质地良好。14颊侧轮廓稍有塌陷,这也是本次治疗比较遗憾的地方吧。


_MG_1560.jpg


_MG_1555.jpg


_MG_1557.jpg


_MG_1577.jpg

戴牙完成。


WechatIMG2313.jpg


WechatIMG2311.jpg


WechatIMG2310.jpg


WechatIMG2312.jpg

戴牙即刻片。


image.png

戴牙后半年复查。14植体周骨进一步愈合。



14.jpg

回溯一下此案例发生早期病损的原因:14位点的术前CT显示,牙槽骨内呈大面积的低密度透射影像,尤其是13根尖区远中位置,骨密度特别低,大概率是存留有感染物质,导致了逆行性周围炎的发生。术后颊侧骨板过薄而未行GBR术,则是造成颊侧骨板消失的原因,而颊侧骨板在术后3周即完全消失,口内却没有发现急性炎症的表现,则可能是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扭矩过大,导致菲薄的皮质骨在应力作用下迅速吸收。因此,对牙槽骨内密度较低的骨质,在备洞后对骨壁进行骚刮是有必要的,可以最大程度地去除可能残留的感染物质,同时,植入扭矩控制在70N.CM2以内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尽量减轻植体对骨壁的挤压。


此外,本次案例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就是对种植体进行根尖手术,依据目前的观察,手术还算是比较成功的,当然,这样的治疗案例,目前积累的案例数量和观察时间都不够多,远期效果仍然需要等待时间的检验。这里有必要重点提一下根切的位置,一定是要在植体内螺丝通道之外,避免戴牙时螺丝对根尖区的二次污染。


与各位老师共勉!




WechatIMG2512.jpg



阅读 1249
分享文章: 新浪微博
亲,已经到底了!

最新评论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就点一下给博主推荐一下吧!

推荐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