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忽略的比色重要因素

发布时间:2014-12-03 17:16  | 文章分类:修复浏览次数:175  |  评论:0  | 推荐数:0

比色是我们牙医、技师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事情。记得最早使用的是16色的比色板,那时我们比色靠的是眼力、经验,感觉像哪个颜色就拿出一个对比,挑一个自己觉得相近的,说白了这种比色方法就是靠猜,经验丰富猜的就准确一些、快一些。再后来呢出现了26色比色板,这套比色带来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比色过程不再是猜谜语,而变成一种推理。明度、饱和度、色相三个步骤逐步分析、判断,所以又称3D比色法(具体方法见我以前的博文)。从16色到26色是比色由感性过度到理性的过程。

第二:强调明度的重要性。因为人类的视神经细胞对明度变化最为敏感,所以由修复体明度差异在口内引起的反差是很明显的。


第三:范围更广。这套比色板虽然只有26个模板构成,但通过推理判断可分辨出七、八十种颜色变化,精确度得到提高。

那么这套精确广泛的比色方法是否可以完全满足我们的需求呢?可能很多细心的医生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即使是最接近的比色模板与对比中的天然牙还存在很大差距,或是加工回来的瓷牙与选定的模板颜色极为接近,但戴到口内效果并不理想。这是什么原因?难道我们忽略了什么?

下面是我最近完成的修复病例中的比色照片

这是最为接近的比色,但显然他们是不同的。这个差异还是很明显的,相信大家都看出来了,天然牙要更透明一些。透明度不同是二者最大的差异,看来在比色中不仅有明度、色度、色调这三方面因素,还要注意透明度方面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还是相对复杂的,我们很多医生和技师对透明度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下面我就举例与大家探讨。

医生设计单“切端要透明”

技师就加入大量的透明瓷粉。

结果呢?在口内非但没有体现出“透明度”,牙却变黑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要解开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牙体的结构说起。牙齿的透明感来源于牙釉质,牙釉质是半透明物质,可以折射和反射光线,它对颜色的影响是使牙齿明度变亮,色度降低。牙釉质从颈部到切端逐渐增厚,所以从牙体颈部到切端的颜色逐渐变淡,变半透明状。而透明瓷粉的透光度极强,吸收大部分的光线,所以牙齿变暗。


那么医生指的透明是什么呢?对了,就是我们常说的乳光。

在天然牙,乳光也是牙釉质产生的一种效果,是牙釉质中特殊物质对入射光的散射能力决定的,这种光的效果可以表现为从蓝色到灰色到白色的发光区,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比色呢?其实还有一套分层比色板:


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


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你看到的用相机记录下来,由经验丰富的技师帮你判断。下面我们就可以把刚才的病例完成

修复前


氧化锆内冠肩台的处理可以参考烤瓷的三角形边缘。


效果瓷的运用和瓷层分布


修复后效果



我们了解透明度和乳光的特点不仅仅是为了模仿,在多颗前牙修复时合理运用效果瓷的布局可以增加真实感。

多颗前牙上瓷前制作蜡型有利于控制瓷层分布。



关于透明度还有很多的问题,我们以后在慢慢探讨,希望同行们多提宝贵意见。














分享文章: 微信 新浪微博
×
0
发表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口腔医学网的观点或立场

最新评论

关于博主

  • 博客等级:
  • 博客访问:1037733
  • 关注人气:980